首页生活资讯正文

散文张舟子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师生情

2024-10-07 次浏览




沈从文和汪曾祺(右)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关系起首是师生关系。遇到沈从文如许的先生当然是汪曾祺的荣幸,遇到汪曾祺如许的学生,又何尝不是沈从文的荣幸。为师为生,沈、汪二人都足称范例。

散文张舟子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师生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沈从文,汪曾祺心里充斥了崇拜。

1937年,日本人攻占江阴,时在江阴南菁中学念书的汪曾祺随祖、父到乡间逃亡,住在一个叫庵赵庄——便是汪曾祺小说《受戒》故事产生的处所。汪曾祺在庵赵庄住了半年,除了进修的教材,只带了两本书,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条记》,一本沈从文的《沈从文小说选》,可见此时沈从文在少年汪曾祺心目中的分量。后来汪曾祺投考西南联年夜,一个很紧张的缘故原由便是其时沈从文正在西南联年夜任教。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不克不及说我在在投考自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年夜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然则,‘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的。”

为了走到沈从文面前,汪曾祺历尽曲折。陆建华在《汪曾祺传》里说起,因为战争的缘故原由,汪曾祺从高邮动身,必需经上海,转香港,过越南,抵昆明。途中,为了经由过程日本兵的封锁线,汪曾祺一度扮装成药材贩子,从上海到香港,经由过程黄金荣的关系,才拿到法租界巡捕房的签证。到了昆明,又由于一起劳累,加上饮食起居卫生前提欠好,汪曾祺染上了恶性疟疾,病体没有病愈,就晕晕乎乎进了科场。荣幸的是,进程固然波折,成果还算美满,汪曾祺如愿考进了西南联年夜中国文学系,终于成为沈从文老师的一论理学生。


青年期间的沈从文

对汪曾祺,沈从文也非分特别赏识。沈从文无疑是一位良师,在年夜学教育阶段,良师应该既是腹罗万卷的经师,可以或许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是酷爱教育、因材施教的人师,在他眼里,一个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开凿的天真未凿,他乐意用一双好手,对学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他们打磨成一个个杰出的人才。沈从文恰是如许一位先生。

近年来,西南联年夜受到极年夜存眷,刘文典对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的评价广为人知,让许多人误认为沈从文没有什么学问。这显然是一种误会。作为一位研讨中国古典哲学、文学的传统常识分子,刘文典的代价系统里,经学、史学在学问中居于顶峰地位,闻一多、沈从文如许以创作立品的常识分子,尤其沈从文主要从事的照样被古代常识分子看作下里巴人的“小说”创作,当然何足道哉。本日,当小说创作已经成为文学创作最主要的艺术情势,沈从文已经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杰出作家,我们岂非还能像刘文典一样以为沈从文丰硕的创作履历不克不及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青年期间的汪曾祺青年期间的汪曾祺

对付教育的酷爱,对付学生的酷爱,沈从文尤其不缺,他始终满怀热望地存眷他的学生,愿望能在他们之中发现可造之才并加以砥砺。汪曾祺就如许呈现在沈从文的视野里。

沈从文的课在许多学生那儿不受看重,由于沈从文乡音重、声音小,听不清,可能还由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沈从文不太会“讲”。不外,汪曾祺听进去了,一听进去,发现先生讲的满是丰硕的创作履历,什么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人物对话不克不及写成两个聪慧脑袋打架,对汪曾祺来说,满是渡人的金针。

沈从文教创作有一个很奇特的办法。学生完成一个功课后,沈从文会找来许多相近的作品,让学生重复浏览、比拟,并对本身的功课进行改动。有一次,汪曾祺写了一篇小说《灯下》,沈从文从中发下了汪曾祺的创作能力,但以为这部作品还存在不少缺陷,沈从文就为汪曾祺找来了很多相近的作品,指示汪曾祺浏览、比拟和改动。后来,这篇小说更名为《异禀》,经沈从文保举颁发在其时紧张的文学刊物《文学杂志》上。

八十年月,汪曾祺又重写了这篇作品,《异禀》成为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对付汪曾祺,沈从文从来不惜溢美之词,他向刊物保举汪曾祺的作品,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汪曾祺的小说写得比沈从文好。未必。纵然汪曾祺真的比沈从文写得好,一个先生如许果然称颂本身的学生,有若干先生可以或许做到。。


沈从文和汪曾祺(右)

不仅对汪曾祺,沈从文对所有学生写得好的作品都年夜力保举,汪曾祺在《我的先生沈从文》里说,他46年以前写的作品,根本都是沈从文寄出去颁发的。汪曾祺记得,有一次沈从文出题让同窗们习作,几个同窗都写得很好,沈从文就把这些作品都寄出去,后来这些作品都颁发了。

汪曾祺提到的一个细节令我异常感动,可能沈从文寄出的学生作品其实太多了,西南联年夜时代沈从文本身的生涯原来也很艰巨,为了防止邮件超重,勤俭邮费,沈从文会把原稿纸的边裁失落,只留下纸芯。沈从文对学生的支付真已竭尽所能。沈从文曾经给施蛰存写过一封信,此中写道:“新作家联年夜方面出了不少,好的有好几个。此中有个汪曾祺,未来必有年夜成绩。”对西南联年夜的学生、对汪曾祺的期望,何其殷殷。

实在,还在黉舍时代,沈从文和汪曾祺之间的情感,就超乎师生情感,多了一份友情、乃至亲情。沈从文的家成了汪曾祺常去的处所,他感到,沈老师不善于授课,但善于聊天,听沈老师聊天劳绩更年夜。两小我不仅一路谈天,还一路逛街。

有一次,两小我一路在玉溪街闲逛,沈从文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邻近茶馆里借一个盖碗,打一碗酒请汪曾祺饮酒。

汪曾祺分开西南联年夜后,一度由于处境艰巨想要自尽,沈从文写信叱责他:“你有一支笔,怕什么。”又托同伙李健吾帮他找事情。沈从文托在上海的汪曾祺照料首次分开故乡的表侄黄永玉,汪曾祺不仅尽心照料,并且对黄永玉在绘画方面的天才年夜为赞赏,写信和沈从文磋商若何赞助黄永玉把他的天才发掘出来。信中对时贤的褒贬贴心贴腹、毫无忌惮,完全像是两个同伙。

五十年月,在沈从文落寞的日子,汪曾祺固然也被打成“右派”,有诸多未便,紧张的节日让然不忘了到沈从文家去访问,又回馈了沈从文不少暖和。


汪曾祺晚年

八十年月,作为学生,汪曾祺为文坛从新熟悉沈从文做了年夜量事情。除了在关于西南联年夜以及本身青年阅历的文章中多次说起沈从文,汪曾祺又先后写了《沈从文和他的<边城>》(1980)、《我的先生沈从文》(1981)、《与朋侪谈沈从文——给一个中年作家的信》(1981)、《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1982)、《沈从文老师在西南联年夜》(1986)、《星斗其文 小儿百姓其人——悼吾师沈从文老师》(1988)、《一个爱国的作家——哀悼沈从文先生》(1988)、《沈从文改行之谜》(1988)、《<沈从文传>序》(1989)、《又读<边城>》(1992)、《抒怀考古学——为沈从文老师古代衣饰研讨三十周年作》(1994)、《中学生文学精读-沈从文》(1994)、《沈从文作品题解、注释、赏析》(1994)、《梦见沈从文老师》(1997),以及未纪年的《沈从文老师的“抒怀考古学”——<中国古代衣饰研讨>读后感》。

大概,我们枚举的其实太多了,然则,从这些题目中,我们不丢脸出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深邃深挚情感和对其作品的深切酷爱,以及召唤沈从文从新回到文学史的一腔激情亲切。

学生崇拜酷爱先生,先生观赏造就学生,学生又能承继并弘扬先生的奇迹。师生关系之外,沈、汪二人又造就出同伙亲人一样的情感,确切是令人羡慕的师生关系。假如说,世间的每一种师生关系都是一朵奇特的花朵,沈、汪这种师生关系开出的花朵,足可与群芳斗丽而绝不减色。



沈从文汪曾祺西南联
芽苗菜生产机器设备多少钱一台呢。 飞机上常见英语广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