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散文欣赏鼓浪屿之波
“……鼓浪屿海波在昼夜唱,唱不尽骨血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鞭策海浪……”。进入鼓浪屿景区,传播于上世纪八十年月的一首表达海峡两岸骨血亲情、盼望故国同一的精典音乐作品——《鼓浪屿之波》的柔美旋律扑面而来,让人顿感动荡升沉的音乐节拍比千载不息哗啦啦的波浪韵律更富生气希望,纯美透明的旋律更使民气旷神怡。
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中国第52项天下遗产项目—鼓浪屿,是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的浪漫旅游景点,原名叫圆沙洲、圆洲仔,因岛西南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窟窿的礁石,受到涌退的潮流波浪击打而发出擂鼓似声响,又称“鼓浪石”,鼓浪屿是以而得名。鼓浪屿不仅诸多贸易街有售卖各类厦门特点小吃的火热商铺,并且树木葱翠,繁花似锦,分外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非分特别漂亮;有诗赞曰:鼓浪悬帆今胜昔,堆金积玉慨而慷。

融汗青、人文和天然景观于一体的国度级景致胜景,福建“十佳”景致区之首的鼓浪屿,各类旅游配套服务举措措施日臻完美,成为旅行、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景致文化旅游区;岛上照样音乐的膏壤,因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钢琴之岛”、“音乐之乡”之隽誉。2007年被正式同意为国度5A级旅游景区;被国度地舆杂志评比为“中国最美五年夜城区之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面前目今出现出鼓浪屿景区特点景点之一的“万国建筑博览”园,其背跋文录着的是鼓浪屿一个多世纪的殖平易近辱没史。
据记录: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日、德等13个国度曾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并带来贩子、布道士、人商人前来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病院、办黉舍,炒地盘、贩劳工,他们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1902年晚清当局被迫同日、美、德等签署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正式沦为列强公共租界。共有15个国度曾在鼓浪屿上设置过领事馆。1942年12月,日本侵犯者还赶跑了其他列强,独有鼓浪屿,直到抗日战争成功后,鼓浪屿才停止一百多年的殖平易近统治,回到故国怀抱。
在鼓浪屿浩繁景点中,最具魅力和教育意义的照样坐落于日光岩内的郑胜利纪念馆。
郑胜利是我国明末清初有名的平易近族豪杰,他光复了被荷兰侵犯者陵犯38年的台湾,成为亚洲战胜西方殖平易近侵犯者第一人和还我河山的千古平易近族豪杰。台湾人平易近更把郑胜利尊为“开台圣王”,香火祭祀,百年赓续。1962年郑胜利光复台湾三百周年之际,厦门在其故乡创立了郑胜利纪念馆,原全国人年夜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赐匾额。
纪念馆是国内外最年夜的郑胜利文物文献珍藏中心和研讨基地,犹存寨门、水操台等遗址。全馆分为七个部门,展出各类文物、材料、照片、雕塑和模子400多件,比拟体系地展现了郑胜利的平生古迹,多媒体演示组合展现并经由过程声、光、电技术,形象、活泼、体系地展现了郑胜利为争夺平易近族自力,维护国度主权、国土完备和平易近族尊严而勇猛斗争的历程。被中宣部定名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史材料注解:郑胜利固然在攻陷台湾确当年去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连续统治台湾21年,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古刹和各类典章轨制,奠基了台湾日后成为一个以汉平易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基础。是以,有学者形容郑胜利光复台湾“决议台湾而后四百年命运”。
直到清政权同一台湾后,郑胜利之孙郑克爽向康熙年夜帝哀求将郑胜利遗骨从台湾迁葬南安家乡,因为郑胜利武装抗清数十年,引起清朝满廷年夜臣的敌视;雄视千古的康熙年夜帝力排众议,把历久和本身军事反抗的郑胜利视为明室遗臣,年夜汉忠骨,对光复台湾的平易近族豪杰十分尊敬,下诏准其遗骸迁葬桑梓,并亲撰一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外洋有孤忠。予以褒颂。
因为明末时期,郑胜利曾屯兵于日光岩上,今朝,日光岩尚存水操台、石寨门等昔时平易近族豪杰组织军事运动的旧址。鼓浪屿东南日光岩前覆鼎岩,相传郑胜利于此誓师掀鼎,掷剑印于海中,故状如军锅的30米高巨石被称为“覆鼎岩”。1981年在原福建省委布告项南亲自干预干与下,建起一座15.7米高“泉州白”花岗岩郑胜利雕像。雕像头顶铁盔,身侧重铠,披风后扬,按剑而立,郑胜利勇武坚毅的平易近族气节,韬略于胸的统帅风度,踏平怒海狂涛的豪杰气势尽显雕像之上。让游人思路万千,心潮彭湃。
徜徉在雕刻着《鼓浪屿之波》曲谱、今朝环球“最长的五线谱音乐雕塑”、已被列入吉尼斯天下之最的厦门环岛路上,观赏着《鼓浪屿之波》的柔美旋律,感触感染着波浪弹奏出的柔美琴声,隔岸遥望特立有力的郑胜利雕像,不禁想起“西安事项”风云人物张学良所作《谒郑胜利祠》的诗句: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年夜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疆土。这是张学良在终年幽禁际遇下触景生情写下的幽愤之作,而“确保台湾入疆土”一语,明示了张学良心向故国同一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
我想,这两位平易近族豪杰超出时空的对视和他们的异曲同工之笔,必将永久维系海峡两岸的骨血亲情和绵长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