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回顾知乎工作2年的见闻与思考
知乎作为互联网中着名度异常高的问答社区,在内部员工眼中,是怎样的一个公司,在里面事情的体验若何。作者在2018年-2020年时代,任职知乎的设计卖力人,来看看他在知乎事情的回想和小记。
在2018-2020年,笔者有幸曾任知乎的设计卖力人。本文对那段光阴的事情和思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想和小记,或许可认为对知乎感兴致的同伙提供一个内部视角,加倍相识知乎是一家怎样的公司。所有言论仅代表小我概念,仅供参考。

1. 文艺、神奇与全能
初到知乎时感到分外故意思,直观感触感染有点像全能青年旅社的字面意思,就像到了知乎社区的线下版,一路开会的 PM 染着黄毛、天天都换一身纷歧样的 lo 裙,老板带着从上到下一路念书,《与命运运限竞争》、《禅与摩托车补缀艺术》之类的,楼下抽着烟的财政同窗成天塞着耳机换分歧的摇滚T恤,跟同事聊谈天,一不当心就碰着个粉丝过万的……还有,不管什么职务全员 Mac、Google docs、外网全开……
记得年夜概 19 岁首年月那会儿我在推一个成绩系统的项目,一个在知乎比拟有资格的同窗抱过来一本泛黄发皱的《Whole Earth Catalog》,贵重兮兮的让我领会一下源总说的那种感觉。那时,我抱着那本年夜开本的书,盯着封面上地球的第一张彩色卫星照片,闻到了一股光阴的味道。到如今想起来,都要不由得感慨:真是文艺。真是极客。
这种透着高档感的文艺的背后,我总感到有一种神奇的精力层面的器械在衔接着年夜家,假如没有这种器械的话,公司可能会散架。以我事情十几年、换过六七份事情的职场履历来看,这个神奇的器械我感到是罕有且贵重的。是这种器械在补充、消解项目治理、跨部分协同、产研效力、企业文化等方面上的问题,把个性迥异的年夜家衔接在了一路。
我很难描写这种神奇的器械详细是什么,假如硬要说清晰的话,我感到他是一种品牌代价内延。
知乎的品牌代价充足体如今了人才雇用上。知乎给出的薪资是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是偏低的,这种薪资处置方式你可以懂得为“抠”或者本钱节制,也可以懂得为是在用这种方式天然过滤失落一部门更在乎钱的人,这也让让代价观更同等的人一路共事的可能性进步了一些。
许多人由于喜欢知乎这个产物而参加知乎事情,我也是如许。仿佛参加了知乎就离某个器械更近一点,仿佛参加了知乎就持有了一种不同凡响的社交泉币。
2. 扩列、水化与「以前的知乎」
「如今的知乎不因此前的知乎了」,有同窗跟我说。他是知乎最早的一批设计师,在知乎只有五六十小我的时刻他就入职了,说这话的时刻他垂头看着地面,停留了几秒。他在知乎事情了六年,那天提了去职。
作为知乎的最早一批用户,我还清楚记得“以前的知乎”,那种精英化的、小圈子的感觉像极了2021岁首年月的 clubhouse。但时至今日,流量的盈余已经消散,扩圈和增加成为了许多互联网产物的主要挑战。有些社区用户在吐槽知乎水化的时刻,可能没有想太多关于知乎实在是一家以盈利为目标公司,融资已经到了F轮,以及贸易变现和用户增加是关乎存亡之类的实际问题。知乎不是豆瓣,知乎也不会酿成豆瓣。
在「对话吧」的一次关于 clubhouse 的讨论中,我发现奉佑生谈到这个话题时的说法与周源的见地雷同。老板们都感到,起首我并不回绝下沉内容和用户,其次是我运营的好,就可以实现分层,精英用户看到的是一个干货的、精英的社区,下沉用户看到的是一个杀光阴的生涯化的社区。
老板什么都要。
但这挺难的。
有些老用户像是被知乎娇惯的孩子,对生涯化的、学生化的内容心怀排挤。他们看到保举给到他们的器械之后,感觉像是本身家门口堆了一包包别人家发生的垃圾,还没分类。
而有些更年青的新用户感到知乎的创作门槛好高哦,人家都写那么长的、那么高妙的笔墨,那种器械我可写不出来。但他实在是完全可以分享一些美妆技能或者晒一下撸猫日常的。知乎在增加策略上位了争夺这类用户用了“扩列”这个词,用意在于争夺更多的学生用户,以及下沉用户。
以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个社区有可能会有两个或无数个分歧的气氛吗。依据用户行动进行保举,千人千面了不就可以很天然的做好这个工作吗。
第一个问题,大概可以。然则无论小圈子有若干个,但年夜的社区气氛只有一个。而且社区气氛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加倍繁杂和玄妙的命题。
第二个问题挺繁杂的,保举的算法和策略自己就很难做,而且许多老用户对付下沉内容是会发生点击行动的,下沉内容引发的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嘴上说不喜欢,现实上照样会点开来看一下。只要你看过,我就给你保举更多。这有些矛盾对纰谬。
说回本身,作为知乎的老用户以及公司员工,真正冲破我小我的生理底线、匆匆使我去职的是圈子。
我完全懂得公司做圈子的营业逻辑,但圈子已经完全脱离了问答的产物形态,而且我心坎无法接受下沉内容在知乎的年夜规模呈现,如许的内容已经在点评、闲鱼、小红书上触目皆是了,除了带来短期的流量晋升,我真的看不到真实的用户代价。
3.个性多元、设计体系与数据驱动
说回设计,其时在设计团队我们常常讨论的有两点,一个是数据驱动下的根基体验晋升问题,另一个是设计体系的完美与体验的同等性问题。
知乎的买卖模式是流量为根基的,产物目的也环抱着流量睁开,以是知乎的设计是数据驱动的设计,单个项目中年夜家存眷当下设计目的的杀青。好比答复页,这是一个完全在流量思维和数据驱动下衍生和成长起来的页面。这是全站流量最高的页面,以是这个页面统筹着无数的转化使命。必要让用户便捷的存眷问题、切换答复 、存眷作者、有用反馈等等,乃至还要斟酌当用户截屏一个答复页分享图片到其他社交平台的时刻,这个截屏上怎样带着知乎的字样。以是在如许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以长图文为主要花费情势的产物,要设计出像微信"大众号、轻芒、Medium如许的浏览体验成为了一个难以逻辑自洽的命题。
知乎的设计团队有一种基因,也挺神奇的,这种基因让设计师思维活跃、视野坦荡、设计伎俩多元、视觉作风年青,并在产研团队中有不错的影响力。我 18 年作为设计卖力人接办后,一直是这个优越基因的受益者。这种基因最年夜限度的尊敬了设计师的个性,给了年夜家异常年夜的自由度。同时我们也看到历久在尊敬个性与数据驱动的情况下做设计,也会有一些衍生的问题呈现,好比信息架构与设计体系。
知乎历久以来都因此一种摸索式的、网状的信息组织方式,同时在积年来赓续的产物测验考试中一直在做加法。从一开端的问答、话题、文章,到后来的设法主意、付费咨询、百科、付费PGC内容,再到后来的直播、圈子、视频、分区等,用户的认知和进修本钱越来越高,我一直感到这些信息确定存在更优的组织方式,信息架构或者信息设计层面有许多优化空间。在职时代做了个浮窗对象,算是为这个问题打了个补丁。
另外在做加法的进程中,由于没有全站根基UI规范和组件,新的产物在设计语言的问题上异常自由和开放 ,以是后期会有全站界面根基体验差别较年夜的问题。于是,我们不得不花力量从新界说设计语言、做规范和组件,然后艰苦的推动落地。
大概无论在哪家公司,设计规范的代价可能从贸易和公司的角度来看不都是什么要命的问题,设计师对设计原则的执念以及发明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的设法主意大概有时刻是当下的短期数据目的会起冲突,我们永久没有足够的光阴和人来把设计细节打磨到完善,我们永久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放在对换性、美感、极致界面体验的寻求上。以是有时会不得不做出让步,有时刻让步的多了,而且看到一些数据收益的时刻也会感到本身彷佛做了正确的选择,变得成熟了。然则末了我想说,那只是自我快慰的自欺欺人罢了。
好的设计无论哪方面都是好的,也不必要什么辩解或代价论证。以是无论做过若干次让步,还请不要忘怀本身心坎谁人最简单、最单纯的想做出好设计的声音和设法主意。
继续做本身喜欢的器械。
共勉。
作者:柴林;"大众号:柴林的设计条记
本文由@柴林 原创宣布于大家都是产物司理。未经许可,制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定
该文概念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物司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